当阳市:双拥始终在路上 创建永远不停步

08-10 10:16  

8月9日,《中国双拥》杂志、《学习强国号》报道当阳双拥工作。


湖北当阳,地处鄂西山地之尾、江汉平原之首,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和荆楚军事重镇,是革命老区县之一。在当阳这片热土上,人民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在当阳48.6万人口中,有优抚对象和退役军人1.6万余人。当阳市连续7次荣获“湖北省双拥模范城”,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多种方式、做足功课,厚植新时代拥军情怀

当阳市善用红色资源,巧用生活场景,妙用驻训基地,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双拥”精神,厚植新时代拥军情怀。


襄西革命烈士陵园讲红色故事


他们依托陵园讲革命故事。一名烈士就是一座红色丰碑。湖北省襄西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当阳市区西侧的长坂坡制高点上,陵园内共陈列626位烈士。董必武、周逸群、段德昌、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都曾在襄西留下了辉煌的革命业绩。从襄西还走出了陈士榘、贺炳炎等7位将军和一大批优秀军政干部。2021年,当阳市投资1100余万元对烈士陵园改造升级,维护修缮零散烈士纪念设施22处,形成以烈士陵园为核心、分散纪念设施为辐射、覆盖城镇的红色教育基地。抢救整理襄西革命历史资料,深入挖掘烈士事迹,编辑红色教育资料《襄西抗日民主根据地人物与资料》。利用清明祭扫英烈等重大节日,广泛开展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军民学习先烈精神。依托场景开展全域宣传。

一个地标就是一场双拥教育。在城区重要交通道口、窗口单位设置大型双拥宣传牌3个、固定宣传牌86个、拥军标志100多个,构筑了线上线下、城里城外立体宣传阵地。在连接驻当部队与市委市政府驻地的友谊路中心路段,设立“全国双拥模范城”永久标识,进一步拉近军地友谊。同时,结合“筑堡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高标准谋划建设李超然纪念馆、凌云爱国教育主题公园,将“双拥”精神融入城市品质。依托基地加强国防教育。


驻当空军某部官兵开民国防教育


一名军人就是一位人生导师。部队官兵积极融入全市国防教育体系,与市第一高级中学、市实验中学等学校结对共建,建立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派出校外辅导员开展“手拉手”活动,做到爱国教育从娃娃抓起,义务承担全市中小学新生军训任务,2020年以来军训在校新生近万人次。


创新方式、求真务实,加强新时代强军保障

以政府引领带动社会参与,将驻地建设为官兵的“第二家乡”,求真务实解决部队需求,全力支持打造一支新时代强军。政策解决后顾之忧。当阳市委市政府不断充实加强双拥机构工作力量,高位推动市镇村三级双拥工作服务网络走深走实,188支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长期活跃在拥军第一线。落实军人“后路”,每年拿出高于安置人数20%的岗位名额,两年来安置66名转业干部和士官。稳定军人“后院”,每年定期举办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拿出5%的事业单位招考名额用于招聘随军家属,两年来15名家属走上了心仪岗位。保障军人“后代”,优先考虑军人子女入学入托,两年来解决29名军人子女就读最好的学校。


当阳市电力部门为部队巡检线路


强化基建支撑拥军。全市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对驻当城区部队的支持力度。投入资金用于航空路提档升级,机场周边有效净空,营区污水管网全面覆盖,解决“机场停机坪扩建工程土地征建”难题。高效完成了当阳民兵物资储备仓库及应急抢险训练基地进出口等国防公路建设项目,协助完成了7公里和680米国防通信光缆项目,以新基建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


行业拥军,老兵带头,社会拥军热潮高涨

当阳市以双拥办为纽带牵线搭桥,成立当阳市法律援助中心驻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法律工作站,为军人军属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民办学校免费为现役和退役军人提供汽修、数控、烹饪、焊接等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拥军企业优先录用退役军人和军人家属,各车站、银行、医院等服务单位均设置现役军人、残疾军人服务窗口。长坂坡药业、百姓医院、楚晨幼儿园等数十家本土企业为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惠和专属优先服务,汇聚了众多拥军企业,共同探索军民融合新路径。

一名退役军人就是一个时代榜样,当阳退役军人人数较多,不乏很多战功卓著、在岗位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退役军人,服役期间拼搏奉献,退役后不忘初心,成为人民群众最可信和最可亲的人。涌现出“全省模范退役军人”徐国成、“荆楚楷模·最美退役军人”赵昌林、宜昌“最美退役军人”施久东、宜昌“最美拥军人物”郭雨威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当阳电视台常年开设“讲好退役军人故事”栏目,开展当阳市“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讲述感人故事,为社会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参军报国热情。军人精神助推地方发展。


驻当部队为驻地村居搭建防疫账蓬


驻当部队勇于承担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先后参与1998年抗洪、2008年雨雪冰冻、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国内重大抢险救灾任务。新冠疫情爆发后,义无反顾投身地方防疫阻击战,第一时间抽调官兵协助开展信息摸排、消杀防疫和体温监测等防控工作,向多个村(居)值勤卡点捐赠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和棉大衣、棉被、牛奶等生活物资,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群众保驾护航。最紧要关头,驻当部队连续4次紧急出征,15架飞机辗转8个不同机场,航行5万公里,将1667名军队医护人员和161.5吨医疗物资紧急运往武汉,为全省“战疫”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资源优势讲身边事。一名军人就是一位活雷锋。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紧扣“地方所需、群众所盼、部队所能”,参与村容村貌整治、村级公路危桥整修,帮助疏挖沟渠、整修塘堰,实现了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退役“驻港老兵”程星回乡创业,开起苏宁零售云门店,把农产品送上互联网,将快递延伸到农村“最后一公里”。

相关阅读